泰國的股指期權(quán)合約及其市場動態(tài)

本文目錄導航:
- 索羅斯狙擊泰國和香港用的是不是都是股票看跌期權(quán)?
- 97年泰國金融危機是誰引起的,這個人是干嘛的?詳細點
- 舉例說明“金融衍生工具”并分析
索羅斯狙擊泰國和香港用的是不是都是股票看跌期權(quán)?
不完全是,索羅斯炒港幣的時候,更多使用的是股指期貨合約
97年泰國金融危機是誰引起的,這個人是干嘛的?詳細點
引發(fā)97年泰國金融危機的人是喬治·索羅斯。
喬治·索羅斯1930年8月12日生于匈牙利布達佩斯,本名捷爾吉·施瓦茨(Gyoumlrgy Schwartz),慈善家,貨幣投機家,股票投資者。
現(xiàn)任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和開放社會研究所主席,是外交事務委員會董事會前成員。 在美國以募集大量資金試圖阻止喬治·布什的再次當選總統(tǒng)而聞名。 其一生率領的投機資金在金融市場上興風作浪,翻江倒海,刮去了許多國家的財富。
索羅斯曾于1997年閃襲香港金融市場,使港元匯率一路下滑,金融市場一片混亂。 香港金融管理局立即入市,中央政府也全力支持。 在一連串反擊行動下,索羅斯在香港的“征戰(zhàn)”無功而返,損失慘重。
擴展資料:
索羅斯狙擊香港
1997年7月中旬,港幣遭到大量投機性的拋售,港幣匯率受到?jīng)_擊,一路下滑,已跌至1美元兌7.7500港幣的心理關口附近;香港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各大銀行門前擠滿了擠兌的人群,港幣開始多年來的首度告急。 香港金融管理當局立即入市,強行干預入場,大量買入港幣以使港幣兌美元匯率維持在7.7500港元的心理關口之上。
剛開始的一周時間里,確實起到了預期的效果。 但不久,港廳兌美元匯率就跌破了7.7500港元的關口。 香港金融管理局再次動用外匯儲備,全面干預市場,將港幣匯率重又拉升至7.7500港元之上,顯示了強大的金融實力(截至1997年12月底,香港的外匯儲備為928億美元,是全球第三大,僅次于日本和中國內(nèi)地[6])。 索羅斯第一次試探性的進攻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有力防守中失敗了。
這時候的索羅斯剛剛打完一場漂亮的“掃蕩戰(zhàn)”,掃蕩了整個東南亞金融市場,這次出手甚至波及到了整個世界的金融市場,但是索羅斯絕不是那種肯輕易罷休的人,他開始對港幣進行大量的遠期買盤,準備再重現(xiàn)英格蘭和東南亞戰(zhàn)役的輝煌。
但這次索羅斯的決策可算不上英明,因為他也許忘了考慮香港背后的中國大陸,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達2000多億美元,加上臺灣和澳門,外匯儲備不少于3740億美元,如此強大的實力,可不是英格蘭、泰國等國所可比擬的。 此番襲擊港幣,勝算的把握并不大。
對于香港而言,維護固定匯率制是維護人們信心的保證,一旦固定匯率制在索羅斯等率領的國際游資的沖擊下失守,人們將會對香港失去信心,進而毀掉香港的繁榮,所以,保衛(wèi)香港貨幣穩(wěn)定注定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生死戰(zhàn)。 香港政府會不惜一切代價反擊對港幣的任何挑戰(zhàn)。
1997年7月21日,索羅斯開始發(fā)動新一輪的進攻。 當日,美元兌港幣3個月遠期升水250點,港幣3個月同業(yè)拆借利率從5.575%升至7.06%。 香港金融管理局立即于次日精心策劃了一場反擊戰(zhàn)。 香港政府通過發(fā)行大筆政府債券,抬高港幣利率,進而推動港幣兌美元匯率大幅上揚。
同時,香港金融管理局對兩家涉嫌投機港幣的銀行提出了口頭警告,使一些港幣投機商戰(zhàn)戰(zhàn)兢兢,最后選擇退出港幣投機隊伍,這無疑將削弱索羅斯的投機力量。 當港幣又開始出現(xiàn)投機性拋售時,香港金融管理局又大幅提高短期利率,使銀行間的隔夜貸款利率暴漲。
接著香港恒生指數(shù)從點的高峰一直跌到6660點,跌去60%,而索羅斯事前大量做空恒指,個中利害請大家理性判斷。
舉例說明“金融衍生工具”并分析
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和特征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建立在基礎產(chǎn)品或基礎變量之上其價格決定于后者變動的派生金融產(chǎn)品.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特征 1、跨期交易 2、杠桿效應 3、不確定性和高風險 4、套期保值和投機套利共存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分類 (一)按基礎工具種類: 1、股權(quán)式衍生工具 2、貨幣衍生工具 3、利率衍生工具 (二)按風險—收益特性: 對稱型與不對稱型 (三)按交易方法與特點: 金融原期和約、金融期貨、金融期權(quán)、金融互換金融衍生工具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 金融體系的內(nèi)在脆弱性構(gòu)成金融不穩(wěn)定的必要條件,但它往往要在外部沖擊的作用下才會顯示出來。 金融衍生工具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國際游資與對沖基金正在尋找投資與投機的機會,對沖基金與國際游資的狙擊是金融危機爆發(fā)的外因。 從1996年起,泰銖開始搖搖欲墜。 由于房地產(chǎn)業(yè)的過度投機,造成許多金融機構(gòu)面臨破產(chǎn)的危險。 泰國的房地產(chǎn)和股票價格已開始暴跌,經(jīng)濟的基本面迅速惡化,增加了市場對釘住匯率制能否維持的擔心。 泰國對于本幣泰銖的出境幾乎不加限制,曼谷國際銀行業(yè)務設施的疏漏也為投機者提供了便利,而對于非居民在泰國開立的泰銖賬戶也基本處于放任自流狀態(tài)。 1997年1月下旬和2月初,泰銖再次受到影響。 1997年3月4日,泰國中央銀行宣布國內(nèi)9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的資產(chǎn)質(zhì)量有問題,資本金不足,要求增加資本金和提高呆賬備付金率從100%提高到115%-l20%,并命令金 融系統(tǒng)在未來兩年內(nèi)將備付金增加到500億泰銖。 盡管泰國中央銀行的初衷是穩(wěn)定金融市場,增強人們的信心。 但是結(jié)果產(chǎn)生了負面效應,人們擔心中央銀行的這一措施出臺將使財務公司和金融機構(gòu)的資金周轉(zhuǎn)更困難,投資者推測泰國的金融體系可能出現(xiàn)了更深層次問題的預兆,從而引發(fā)擠兌風潮和證券市場的價格劇烈波動。 對沖基金發(fā)動對泰銖的狙擊戰(zhàn),首先要囤積大量的泰銖可供拋售,因此,對沖基金的基金經(jīng)理必須暗中購買、囤積大量的泰銖。 泰銖囤積的主要來源渠道有:從當?shù)劂y行貸款;從離岸金融市場融資;出售當?shù)刭Y產(chǎn);從當?shù)氐墓善蓖泄軝C構(gòu)借人股票并賣空,以換取泰銖等。 由于泰國中央銀行的貨幣監(jiān)控系統(tǒng)落后,致使泰國政府無法及時了解泰銖交易中出現(xiàn)的異?,F(xiàn)象。 對沖基金除了購買泰銖之外,在狙擊過程中,還通過泰國銀行在海外金融市場的分支行和曼谷國際銀行業(yè)務,以及泰國境內(nèi)的非居民賬戶 借人大量泰銖,其中包括一些杠桿率很低的遠期合約,來自上述各方面的泰銖即構(gòu)成了對沖基金發(fā)動狙擊的武器。 當完成囤積了大量泰銖時,便向外匯現(xiàn)貨市場迅速高價大量拋售,換購美元。 由于對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的條件下,投資者很難對市場未來的不確定性作出合理的預期,往往是通過觀察周圍人群的行為而提取信息,在這種信息的不斷傳遞中,許多人的信息將大致相同且彼此強化,從而產(chǎn)生從眾行為,即所謂“羊群效應”(Herd Effect)。 “羊群效應”是由個人理性行為導致的集體的非理性行為的一種非線性機制。 由于“羊群效應”,泰國的企業(yè)、外資機構(gòu)和中小投資者會紛紛效仿,加之對沖基金在泰國國內(nèi)市場和離岸市場借助現(xiàn)貨交易與遠期交易陸續(xù)拋出泰銖,泰銖勢必會大幅貶值。 待狙擊見效,泰銖市場匯率劇烈下跌后,對沖基金再以美元等外幣以低價位買入泰銖歸還貸款,買人股票歸還股票托管機構(gòu)。 在經(jīng)濟不佳的情況下,這種排山倒海的拋售引起市場恐慌,帶動眾多中小散戶加入拋售行列,加劇了泰銖匯率猛烈向下波動。 1993年年底,泰國金融市場的期權(quán)、期貨的日交易額就達6億美元,隨著通信和信息技術(shù)的發(fā)展,泰國的金融衍生工具發(fā)展迅速,至1996年底,泰國金融市場已有包括貨幣期權(quán)、貨幣期貨、國債期權(quán)、國債期貨、利率期權(quán)等在內(nèi)的多種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其日交易額高達20億美元。 一定程度上為對沖基金在泰國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進行狙擊戰(zhàn)提供了市場條件。 對沖基金發(fā)動對泰銖的狙擊戰(zhàn)的另一策略是,在遠期外匯市場利用遠期合約借助于銀行制造泰銖貶值的壓力。 對沖基金與銀行簽訂大量的遠期合約,賣出泰銖。 銀行接到賣出的泰銖遠期合約時,為了規(guī)避匯率風險,銀行通常采取對沖保值措施,立即出售泰銖現(xiàn)貨來兌換美元,貨幣市場中的供求關系的改變造成泰銖出現(xiàn)貶值的壓力。 待泰銖貶值后,對沖基金的基金經(jīng)理可以在空頭遠期合約到期前在簽訂一個到期日相同、金額相同、方向相反的多頭遠期合約作對沖。 或者按照空頭遠期合約交割,對沖基金則利用空頭泰銖遠期合約、看跌期權(quán)等金融衍生工具獲得中間的匯率差。 1997年5月,對沖基金和其他國際游資利用大量短期貨幣資本在泰國進行套利,泰國泰銖被大量沽空,泰銖受到強大的貶值壓力,泰國中央銀行為了控制資本的恐慌性外流,使金融市場恢復均衡,采取了多項抵御措施:一是實施資本和匯兌管制,泰國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拋出外匯儲備中的美元,大量購進泰銖,以保持泰銖與美元的固定匯率。 控制向外國投機者的信貸提供(Credit ProVision); 二是采取利率防衛(wèi)(Interest Rate Defense),大幅度調(diào)高了隔夜拆借利率(0ver Night Rate),通過提高交易成本打擊對沖基金及其他投機者的籌資成本與交易成本,抑制投機者的攻擊,進而抑制對本國資產(chǎn)的恐慌性拋售投機者的空頭倉位,三是對即期和遠期市場進行大量干預,以緩解泰銖的貶值壓力。 然而這些應急措施均奏效甚微。 泰國中央銀行動用外匯儲備干預市場,干預市場使泰國的外匯儲備從1996年末的377億美元降到1997年5月的333億美元,而在333億美元中,234億美元是泰國央行在保衛(wèi)泰銖中買進的在未來12個月要支付的遠期合約。 實際上,泰國的外匯儲備已不足100億美元,而對沖基金和國際游資則利用外匯遠期市場的杠桿效應和交割滯后的特點,迫使泰國中央銀行無力實施市場干預。 據(jù)估計1997年5月的攻擊中,投機者至少投入了1 700億泰銖,從而形成了巨大的拋售壓力。 受泰國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的限制,泰國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規(guī)模與對沖基金和其他游資規(guī)模相比可謂是杯水車薪。 干預造成泰國外匯儲備的大量損失,泰國當局在外匯儲備幾乎枯竭的情況下,于1997年7月2日,宣布泰銖被迫放棄自1984年以來已實行了14年之久的泰銖與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o 1998年1月12日,泰銖對美元已貶值至56.5泰銖兌1美元,貶值幅度深達約55%左右。 采用提高短期利率,收緊銀根的措施也未能湊效。 利率防衛(wèi)同時將使業(yè)已脆弱的泰國國內(nèi)經(jīng)濟不堪重負,造成的負面效應極大。 由于利率預期的作用,理性的投資者往往認為過高的利率水平可能是權(quán)宜之計,不可能維持太久,使中央銀行的政策干預的可信度下降,并且會誘發(fā)股市和股指期貨的投機性沖擊 泰國當局試圖通過“分割”(Split)國內(nèi)貨幣市場的方法創(chuàng)造出一種“雙層體系”(TWO-tier System),以保護非投機性的信貸需求,這使離岸市場利率發(fā)生暴漲,最高上升到1 300%(1MF,1998)o但境內(nèi)利率(0n-shore Rate)與離岸利率(Off-shore rate)之間的巨大差異導致了套利活動的源源不斷。 此外,利率的升高造成股票市場的大幅下跌,而對沖基金此前早巳將股票拋空,對沖基金可以利用利率的上升做互換交易,并在股市中投機獲利。 對沖基金和投機者可能把在股市和股指期貨上的獲利的資金在兌換成外匯,進一步加大泰銖貶值的壓力。 同時在泰銖大幅貶值后,對沖基金的基金經(jīng)理可以趁低價以美元購回泰銖,用來歸 還泰銖借款和利息。 莫頓?米勒尤其反對使用提高短期利率,收緊銀根的措施,并認為是泰國央行無法防衛(wèi)泰銖的第一個失誤:“企圖通過提高利率和緊縮市場流動腳來打擊國際投機。 他們想當然地認為這是吸引外資(尤其是美元),打擊國際投機勢力的最有效方法。 因為,炒家通常借人當?shù)刎泿刨u空,如果利率提高的話,那些炒家的成本就會提高。 有時利率提高1倍甚至10倍,看上去他們的投機成本高得可怕。 但事實上,只要貨幣稍微一貶值,賣空者就大有賺頭。 如果貨幣貶值50%甚至60%的話,賣空者的利潤會更加豐厚。 由此看來,提高利率非但不能打擊投機勢力,而且會讓遠期貨幣交易市場上賣空者盈利頗豐。 同時,提高利率帶來的貨幣貶值對本國居民的打擊更大。 在危機不斷惡化之時,泰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 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牽頭,世界銀行、亞洲開發(fā)銀行以及7個國家和地區(qū)提供了172億美元的緊急貸款,但其附帶條件是泰國政府必須實施一系列經(jīng)濟改革計劃。 經(jīng)濟改革計劃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利用中期援助貸款充實外匯儲備;削減整體經(jīng)濟的開支(包括公共部分與私人部分的開支),縮小經(jīng)常項目赤字;重組金融體系,清理有問題貸款和私營部分的巨額債務;推行開發(fā)政策,引進并利用外資以解決財務問題”